乡村振兴调研行|小草莓结出“致富果”

济宁新闻网讯(记者 孔月兰 通讯员 冯宝利 赵海燕 骆兰亭)邹城市中心店街道素有 “草莓之乡” 的美誉。当地通过科技人才赋能,创新产业模式,将小草莓培育成大产业。

在邹城市中心店街道的草莓产业共富园,一垄垄草莓秧苗长势正旺。依托高架扦插、无土基质育苗等新技术,这个基地每年培育香野、章姬等新品种草莓苗500多万株。

邹城市草莓产业共富园技术指导王存秋:“这个高架定植(育苗)的优势,避免一些土传病害,而且是好管理、省人工。对农户来说苗子成活率高,避免长途运输对苗子的一些损害,而且定植之后,它没有缓苗期,很方便(种植)。”

中心店街道草莓种植有三十多年的历史,而随着产业发展,传统种植模式遇到瓶颈。

邹城市中心店街道富东新村党委书记、村委会主任程学良:“品种相对比较单一,当时种植模式受自然灾害的影响,不能稳产、不能高产,不稳产不高产,效益就不行。”

为推动草莓产业转型升级,中心店街道重新规划草莓产业布局,通过 “支部领路、党员闯路、共建富路” 模式,逐步构建集 “科技研发、种苗培育、精深加工、冷链仓储、休闲体验”于一体的草莓全产业链。

邹城市中心店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陈刚:“实施产业延链、技术增链、品牌强链三项行动。鼓励党组织领办合作社,通过推广村企联建、按揭农业、飞地经济等新型发展模式,因地制宜发展草莓种植。”

种苗是产业的“芯片”,去年,当地引入社会资本,建设智能育苗工厂,带动区域种苗自给率从不足30%提升至85%,并通过党员干部带头试种、合作社带动推广好技术。

邹城市中心店街道富东新村党委书记、村委会主任程学良:“合作社主要是(提供)服务,能集中给草莓种植户购草莓苗、肥料,能减少生产成本。请专家来草莓种植基地给技术讲座。”

产业发展,人才是关键。当地积极吸引村民回乡创业,培育"田秀才"、"土专家"技术团队。政策招引下,富东新村村民杨翠大学毕业后回到村里,承包了4个草莓大棚。

邹城市中心店街道富东新村村民杨翠:“村里把农户的大棚买了保险,我觉得这个是有保障的,刚开始草莓种植的时候,技术一点都不了解,一边种植一边学习。再加上咱村里和镇(街道)上,经常聘请一些草莓行业的专家来讲课,现场指导、培训什么的。”

在政府帮扶下,杨翠从一个 “草莓小白” 逐渐成长为农业技术员,不仅自己种植、育苗,还带动周边村民共同发展。

邹城市中心店街道富东新村党委书记、村委会主任程学良:“保守收入一亩地,最少纯收入也得在4万以上,2024年的村集体收入200多万。”

目前,中心店街道草莓种植面积达到1.2万余亩,建设了福美来、宜禾科技等7个草莓种植基地,种植品种10余个,产值5亿元。

邹城市中心店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陈刚:“借力草莓文化节、杏花节等节庆活动,大力发展美丽经济、观光采摘等生态休闲农业,吸引城市人才、资本等各类生产要素回流聚集,蹚出城乡融合发展特色之路。” 

相关产品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