写在前面
民以食为天,食以粮为先。
红、黄、青、白,四色土地如大地的调色盘,蕴藏着生命的密码与文明的根基。贵州的黄土,在喀斯特地貌中书写坚韧;江西赣南的红土,以丰饶滋养出远近驰名的黑芝麻;甘肃的白土,因鱼虾满塘而焕发新生;青海的青土,仿佛大地镶嵌的“翡翠”,静放光芒。这四色土地,跨越山河千里,正共同奏响一首丰收与希望的交响。
2025年9月23日,我们迎来第八个“中国农民丰收节”。
天眼新闻启动《土地的回响——贵州、江西、青海、甘肃跨省联动报道》,以土地为卷,以丰收为笔,探寻人地共生、文明延续的深层联结。
通过跨区域的视角,解读土地的生态馈赠,让每一寸土地孕育的丰收故事,被听见、被看见、被铭记。
九月的金刺梨基地里,负责人周忠一边剪枝一边扦插新苗,忙得热火朝天。
“从中秋节开始,金刺梨就陆续成熟了,到10月中旬,就是大批量采摘的时候,每天都有几十号人在园子里忙活。”看着满树“金果子”,周忠满怀对丰收的憧憬。
这片由周忠坚守13年的200亩果园,今年预计产量可达120吨左右,不仅延续了近年稳定的产出势头,更让周边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务工增收。
进入成熟期的金刺梨
在产业起步阶段,金刺梨基地曾因管理经验不足,面临果树3至4年才挂果、产量低的难题。
2011年,国家提倡产业结构调整,周忠在考察多个项目后,将目光锁定在贵州本土特色作物金刺梨。
“我们贵州不缺好山好水,但像樱桃、橘子这些水果,不如北方省份有优势,而金刺梨是本地主产,还是无籽品种,比黄刺梨甜很多,当时市场价能卖到35元一斤,我就觉得是个好机会。”周忠回忆道。
在金刺梨基地务工的村民
经过动员,马官村最终流转600多亩土地,开启金刺梨种植。可产业起步不久,难题便接踵而至。2014年前后,金刺梨进入挂果期,市场却因省外消费者认知不足、果实带刺等问题逐渐萎缩,收购价从最初的35元一斤,一路跌至1至2元一斤。雪上加霜的是,连续4年的冰雹灾害让果园颗粒无收,不少村民看不到希望,纷纷退出金刺梨产业。
“最难熬的是2016到2020年,5年时间里,单价上不去,产量也因管理经验不足上不来,很多人都劝我放弃。”周忠说,那是最难的阶段。
哪怕如此艰难,他始终坚信“任何产品都有发展周期,金刺梨是好东西,能缓解便秘、口腔溃疡,只要坚持做好品质,一定有出路”。最终,他守住了200多亩果园,成为村里少数坚持下来的种植户。
金刺梨基地负责人周忠
如今,经过周忠和团队13年的摸索,已总结出一套成熟的种植管理模式:通过科学剪枝、精准追肥、及时病虫害防治,金刺梨实现“第一年种树、第二年见果、第三年达产”,不仅缩短了生长周期,更保证了果实品质与产量稳定。
“现在我们的金刺梨个头大、甜度高,黄酮、维生素含量也足,很受加工企业欢迎,收购价能稳定在4至5元一斤。”周忠说。
丰收的喜悦不仅属于种植户,更惠及周边村民。为保障采摘效率,基地在丰收季会大量招聘日结工,最多时一天能吸纳150余名村民务工,主要负责采摘、分拣、搬运等工作。“在家门口干活,一天能挣100多块,还不耽误照顾家里,比外出打工方便多了!”正在剪枝的村民唐燕笑着说。
丰收的季节,农民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。
据统计,基地平时固定用工10余人,丰收季临时用工累计超千人次,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务工收入。
值得一提的是,如今的丰收景象,也离不开加工企业的“保驾护航”。曾经,金刺梨因省外认知度低、散户销售难,一度面临“果熟愁卖”的困境。
自2020年安顺市引入多家金刺梨加工企业后,金刺梨迎来遍地开花。基地与企业建立稳定合作,果实采摘后直接由企业收购,加工成饮料、原汁、刺梨酒等产品,不仅解决了销售难题,更延伸了产业链,让金刺梨的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。
枝头挂满果实
今年,基地的金刺梨除供应安顺本地加工企业外,还将销往成都等地,预计年营收可达130万元左右。
“看着满树的果子,心里特别踏实。”周忠表示,当前基地还在与科研机构合作选育金刺梨新品种,未来将进一步提升果实品质与产量,让这片果园的丰收持续惠及更多人,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。